体液检验学 临床血液学 生化检验学免疫检验学 微生物检验 输血与临床
返回首页

类风湿因子检查的临床意义

时间:2010-03-16 14:55来源:本站整理 点击:
   常规检测的类风湿因子为IgM型。类风湿因子阳性可见于多种疾病(表1),其中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的阳性率最高,达80%左右,如伴类风湿结节和脾肿大等时,阳性率达85%左右,严重病例可超过90%,是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血清学指标之一。类风湿因子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价值随下列因素的增多而增强:①滴度较高:持续高滴度IgM型类风湿因子可提示病情的活动、骨质易受侵蚀及预后不良;②2次以上连续检测阳性;③多种方法检测均为阳性;④与人及动物IgG分子均反应;⑤ 除IgM型类风湿因子外,还有IgG、IgA或IgE型类风湿因子。因其他风湿疾病、蛋白代谢遗传异常及有慢性抗原刺激的其它疾病如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化症、多肌炎/皮肌炎、慢性肝炎、肝硬化、结核及慢性支气管炎,特别是并发阻塞性肺纤维化者,类风湿因子均可出现阳性;且类风湿因子的阳性率在一般健康成人约1%~3%,年龄较大者5%,婴幼儿0.3%,儿童10%~20%,老年人每增长10岁,类风湿因子阳性率增高1倍,大于75岁的老年人的阳性率可达25%,因此类风湿因子对诊断类风湿关节炎并非特异。也就是说,类风湿因子阳性的病人,不一定就是类风湿关节炎,相反,类风湿因子阴性也不一定不是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应结合症状、体征、化验以及病理切片等各方面情况作具体分析。如类风湿因子阳性,应进一步检查其滴度,并测定用于早期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血清学指标如抗核周因子和抗角蛋白抗体等以及诊断其他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的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和抗ENA抗体等。
                表1  IgM-类风湿因子阳性的疾病
 
分类
疾病
结缔组织病
类风湿关节炎(70%80%),系统性红斑狼疮(30%), 干燥综合征(50%), 系统性硬化症,分类未定结缔组织病,结节病等
病毒感染 
艾滋病,流行性感冒,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预防接种后,巨细胞病毒和风疹病毒感染等
寄生虫感染
锥虫病,疟疾,丝虫病,黑热病,血吸虫病等
慢性细菌感染
雅司病,梅毒,结核,麻风,亚急性心内膜炎,莱姆病,沙门菌或布鲁杆菌感染等
   
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 肿瘤放疗或化疗后等
 
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高丙种球蛋白性紫癜,慢性肝病,其他慢性肺病
 
------分隔线----------------------------
赞助商链接
推荐内容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