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陈惠芬 记者陈青)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钟春玖教授和金莉蓉主治医师等潜心研究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发现低铜蓝蛋白血症的帕金森病患者呈现特征性的中脑“黑质”选择性铁沉积,从而证明低铜蓝蛋白血症是发生帕金森病的高危因素。此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在国际核心期刊Brain杂志。
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动作缓慢,手脚或身体其它部分震颤,身体失去柔软性,变得僵硬,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该病发病率高,65岁以上患病率达2%左右。最新统计显示,我国患病人数已超过170万。
已知的研究表明,帕金森病主要是位于中脑部位“黑质”中的细胞发生病理性改变。但是“黑质”细胞发生变性坏死的原因迄今尚未明了,所以目前仅能采取药物对症治疗,效果不佳。中山医院神经内科钟春玖教授领衔的课题组长期致力于帕金森病发病机理的研究。在研究中,钟春玖教授发现运动障碍患者伴有血铜蓝蛋白水平降低的概率显著高于健康人群。为此,该课题组与放射诊断科主任曾蒙苏教授等协作,利用MRI(磁共振)系统成像技术和分析手段,对45例帕金森病患者和45例健康人的脑区铁沉积进行研究发现:低铜蓝蛋白血症的帕金森病患者中脑“黑质”铁浓度显著增高,呈现特征性的中脑“黑质”选择性铁沉积。
该研究成果引起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提示低铜蓝蛋白血症是帕金森病的高危因素,伴有低铜蓝蛋白血症的帕金森病可作为疾病的一个亚群,为疾病筛查和预防提供依据,并为帕金森病将来的分类治疗研究提供指导。
|